献给”七十年代“[转载]
本主题由 hgta 创建于 2007-8-19 0:15:27(写得好, 有共鸣,就转过来了,但不知道原出处是哪,望谅解)
刚上小学就知道2000年会实现四个现代化,算自己到时候刚好30岁,还可以好好享受现代的好生活,那时总感觉是非常遥远的事啦。2000早过啦,四化也早实现啦,70年代的人也长大啦。但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
七十年代是尴尬的一代,大学毕业赶上自谋职业,工作以后错过福利分房,恋爱以后发现女人都变成了物质一代。可是70年代也是牺牲掉的一代啊。刚到而立之年,可是放眼一看,大大小小的经理人、官员,全是60年代的。妈的。过几年干部再年轻化,光荣又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了。
有人说70年代是没有理想的一代,其实我们内心深处有渴望,因为就像说得,我们与开放后的新中国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痛苦,属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不算走运,也很幸运,以后的路还要慢慢走好 ,毕竟我们是最后一批接受革命教育的一代,那时老一辈革命家毕竟都在我们身边,对他们历史也如数家珍,不像现在80年代出生的问周恩来都茫然,反问为什么要累死,也许21世纪的孩子连怎么建国的都要忘记,江山是流血打下来的,交到我们70年代人还可以守住,但是以后呢???我不知道!!!
还有个特点,就是我们七十年代的人都还相信爱情,都向往那种自然而然细水常流的感情,都期望慢慢变老的浪漫,都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我们是夹缝中的一代,我们被六十年代的压着,又被八十年代的赶着。六十年代的发展机遇我们没能赶上,八十年代的优越条件我们也没能享受。六十年代的是我们的上司,八十年代并不买我们的帐。我们是被改革的一代,我们有太多的传统,却要接受更多未经的事物。我们这代就会产生两种极端,保守至极与开放至极。
七十年代的我们有着无数的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有人问为什么网上没有八十年代怀旧的帖子,甚至没有五、六十年代的怀旧帖子的原因.只因五六十年代的大多不大懂电脑.而八十年代的正忙于思考如何立足社会,还没这份心思.当然,他们都不同于我们,他们永远也没有我们这代人的思想和经历.
70年代的人努力地学会了所有旧时代的规则,步入社会时却惊讶地发现规则已全部改变!上学时,社会的影响、家庭的负担,早早以高分成绩读了中专,临近中专毕业,已被告知中专生走投无路,还好我们是计划制招生的末班车乘客,如同包办婚姻似地分配到了行政或者事业单位上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形势已不容我们脱产学习,只好一边学业务,一边自考或者函授上大专,上完了大专,大街上已经满是本科生了,又上了本科,已经又是研究
生的天下了……长夜漫漫何时旦?好累!
还记得,小时玩沙子,点油毡,玩气门皮做的水枪,用自动铅笔,0.7的那种,写仿,粮票换面包,吃粗梁,摘一种叫串串红的花吸里面的密,上树摘槐花吃,烧打破的乒乓球玩,用皮精挂单手弹弓打纸弹玩,拿个笔桶上面放个豌豆睡在床上吹着玩,拿吸铁石在地上到处吸,然后把上面的铁屑放在纸上当小人玩,还有呢骑个大28学骑自行车还是铁矛的,在学校义务劳动打煤糕,和老爸去煤场担蜂窝煤生炉子,,每天还要拿扁担去担街脚的水管子上的谁,冬天玩人拉人,骑驴,跳马,挤暖火,再小点的时候家里用碳火,拿扫墓当春油,一写日记就是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用学校的碳火热个摸,多的很,其实70年的的孩子哪个没有经历啊(指北方),还有小时候最讨厌的80集巴西电视剧女奴,还有小小军人对站,街机的坦克大战,初中以后玩街机SF2好由根,SFC上的超级麻利,MD上的蓝博,战斧
过年放鞭炮,不一挂挂放,拆开了单个放,一挂鞭可以玩挺长的时间,省银子呀。一般手拿着用香点着,快爆时才扔出去,没少炸到手,还好那时的鞭炮药少,伤不了人,最多手麻一会,可以表现勇敢呀,现在的鞭炮厉害,在那样干危险呀……
还记得当时戴过的几道杠吗,我是两道杠,很努力也很负责任的,但就是没有机会再加上一道杠。;
还记得当时戴过的红领巾吗,现在的孩子戴的那叫红领巾吗,还有当时的那种感觉吗,还知道它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吗;
还记得白上衣、蓝裤子、白球鞋吗,楼上的朋友谈到用粉笔刷球鞋,同感中、感触中;
还记得黑板从水泥板向玻璃板转变的过程吗(黑色变为绿色,现在好像是白板了);
还记得学校从平房向高楼的搬迁吗;
还记得点是从黑白向彩色的演变吗;
还记得当时的双卡录音机吗;
还记得玻璃球、杏核、攒烟盒、叠三角吗;
还记得皮筋枪、吹鼓豆、撞马(把一条腿拉起来、用膝盖顶)吗;
还记得当时的冰棍票、粮票吗;
还记得当时用暖瓶买冰棍的样子吗;
还记得当时的绿书包吗;
还记得当时的学习小组、在一起写作业吗;
还记得当时的红花少年吗;
还记得当时的儿童文学、少年时代、儿童文艺、我们爱科学吗;
还记得除四害(打苍蝇卖钱)、攒牙膏皮吗;
还记得露天电影那人群、那地上的方框(占位置)、那小板凳吗;
、、、、、、太多了,不写了,是不是已经老了,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虽然我还很年轻,但已经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了。
〓70年代人『简史』〓
『1970年生』
有一点点关于“文革”人的回忆,可能还参加过“红小兵”之类的儿童组织,喜欢看抓阶级敌人或特务的故事;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地道战》、《渡江侦察记》等,至今记忆犹新;上中学时赶上了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心情兴奋过好一阵子;看了《少林寺》曾经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尽管张艺谋的《红高梁》得了大奖,但许多人只爱看巩俐而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如大学毕业时分在国营工厂上班,有下岗的可能;是很多单位“干事”的主力。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0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爱看《霍元甲》很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作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如上学从不留级,肯定是1989年上大学第一批要缴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现在仍津津乐道于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可能已经在大学毕业后跳槽了3到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赶上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的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追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姓;可能是第六套广播体×学得最好得;高考的复习资料不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的,就是“黄冈中学”的模拟试题之类;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明信片之类的小玩意儿;毕业后在公司里也不是很安分的家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大学图书馆的书籍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只有10岁,不谙世事,看着许多人被捕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犯罪”和“危害社会”;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中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退出江湖”了;跟比他们出生早或晚的人一样,总有那么四、五个学生能够获得奥林匹克化学奖什么的,然后就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了,“红小兵”改叫“少先队”,上小学校时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之一;上大学时赶上了中国申办奥运会失败,有的人可能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则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上大学时还看见了顾城自杀的新闻,感到不太理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有理想的,学过“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老师、司机”之类的课文;80年代中国发生了很大事情,不过那时他们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被包装后推到他们眼前时,每年流行一首臭歌的年代也到了;一大娄所谓“青春美文”像垃圾似地倒在了他们面前,许多人,特别是女孩子的学业因此被耽误了。
『1976年生』
跟7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相比,他们的年轻就足够让人羡慕,尽管这其中也有些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他们的小学生时代也让人羡慕,“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好像就是从他们身上开始抓的,所以今天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那么火爆;他们虽然出生在70年代,但他们却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作是下一代人了;上中学时正赶上“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了,这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丰富了,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岑凯伦、席娟之类,这也累坏了作为上一代人的家长们,觉得世风日下,孩子难管;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大学上得很自在,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是从1978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小太阳”之类的称呼;可惜他们出生还是早了一点儿,直到1992年,北京的孩子才在14岁第一次吃了麦当劳;农村的孩子也没赶上“希望小学”和“春蕾计划”什么的;在大城市的迪斯科舞厅或酒吧里,总有那么几个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校园里好好读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女”出生,尽管那一年中国跟越南发生了战争,但这与孩子们无关;喝“可口可乐”也许是70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因为他们最小;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害时,请拨110!”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现在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负;“拌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了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开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 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群中午放了学要立即跑回家听评书的人。
是最后一拨自制玩具的人,那时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制的,弹弓、火柴枪、喷水枪、木头刀。。。。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拔在运动会上为了参加受阅而用粉笔把鞋子图白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滚铁环,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整天拿着木棍到处冲杀的人;看完了西游记就成天在教室里装着是悟空的人;
是最后一拨走在路上赶不上前面的小朋友,就在后面喊:“前面走是条狗,后面跟是红军”,
前面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叫:“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加屁嘣。”的人;
是最后一拨用纸做风圈用棍顶着风跑。不止一次用弹弓打碎别人家玻璃的那群人。
是最后一拨吃过两分钱的冰棍;拉过蛔虫,吃过“宝塔糖”,上过育红班(现在这个名字基本听不到了)的人。
是最后一拨曾经背着绿色的军挎上学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着少年报、小主人报,童画大王,唱着泥娃娃、捉泥鳅长大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团活时去为一些老人家里劈柴、担水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习过战斗英雄模范的人,学习李海欣、史光柱、岩龙、杨国跃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 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毛钱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班级里以上演“群殴”为游戏的人;
是最后一拨领过粮票、用过粮票的人,粮票分好几种,其中全国粮票最为值钱。
是最后一拨看过两分钱一本的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上学考试考了第一还能得到奖状的人;
是最后一拨每天傍晚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听过大灰狼小红帽、
听过半夜鸡叫和现在都忘记的许多童话故事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 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还有《大白鲸》《三千里寻母记》《咪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是一帮看了广告后整天喊叫着: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 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 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群能把自行车辐条做成飞镖见门板就打的人;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 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是一群一下课,就把×场变成擂台,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的一群人。
也是唯一一拨长着四环素牙的人。
也可能是唯一一拨吃过用小盘子装的冰淇淋的人。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七十年代的经典东东
十大经典游戏
还记得你小时候玩的什么游戏吗?看看下面有没有.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是不是有点象高尔夫? 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最原始的动量定理就是这时候学的
2.拍洋画 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游戏,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的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在一二年级时还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鉄圈比较傻气吧
4.丢沙包 打仗扔石头的变种.要三个人玩,非常训练敏捷性.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算白打,直到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才能“刑满释放“.有点象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耍心眼,斗志斗勇.
5.跳房子 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头就可以玩.在地上画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要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锻炼脚的控制力.
6.跳皮筋 本来是不想把皮筋列进来的,但下课时,校园里的绊马索实在颇为壮观,所以“小马过河““马兰花“们也应占有她们的一席之地.
7.抓棋子 与跳房子相对应,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再扔,将所有的棋子翻成正面朝上,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横立起来,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竖立起来......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这是我见过的难度最大的一种游戏,但很有意思.在北方也把这叫做嘎啦哈,用沙包和羊骨头来玩的。
8.火枪 基本上当时的男孩子都有过经验的,用自行车的辐条和几节链子做出的火枪,以火柴杆作子弹。能打出个四五米。虽然照现在孩子们打BP弹的塑料枪威力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有一把这样的好枪绝对能吸引住别的孩子的眼球的。
9.踢毽子 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当然也可拿本书用手打,嘴里还嚷“桥,外,别,背“什么的动作指令.当年不知有多少课本葬身与该游戏下.想来应该是老师最痛恨的一种游戏吧
10.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
放心注册,GeeKaa不会虚耗你半点时间,你只会发现更多乐趣。 | 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