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吴闲云破解《西游记》未解之谜(共70回) 61-65

本主题由 纵云 创建于 2009-9-3 23:24:27

(61)唐僧有没有桃花运

  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美女,并且都是主动地向他投怀送抱,十分令某些人羡慕。然而,唐僧他是个和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应该破色戒,但是,唐僧他同时也是个正值壮年期的正常男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可能不破色戒。

  这是一组非常尖锐的矛盾,那么,唐僧的定力究竟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唐僧是一个白白胖胖、健健康康、气宇轩昂、丰姿非俗的男人。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当他受到惊吓的时候,表现出的恐惧懦弱不像个高僧的样子,再就是有的时候,气量过于狭小。

  不过,当唐僧遇到美女的时候,他的所有弱点都不会立刻暴露出来,因为美女对他的第一印象只可能是外在的。唐僧的外在形象足以使美女一见钟情。

  唐僧一共遇到了多少美女呢?这个在西游记中是有明确记录的。

  最开始是菩萨试他,警告他,所以我们不把这个算进来。
  第一次遇到美女,是白骨精。
  第二次遇到美女,是女儿国国王。
  第三次遇到美女,是蝎子精。
  第四次遇到美女,是杏仙。
  第五次遇到美女,是7个蜘蛛精。
  第六次遇到美女,是老鼠精。
  第七次遇到美女,是玉兔精。

  一共是七次。而唐僧一共走了多少年呢?十四年。也就是说,唐僧在14年的时间里,总共只有7次遇到美女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女人)。

  一个男人在14年的时间里,总共只7次遇到过女人,你说他究竟是有桃花运还是没有桃花运?你还会不会羡慕他?

  结论:唐僧的异性缘实在是少的可怜!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

  白骨精是要吃唐僧,最多只在10分钟或15分钟时间,就被孙悟空一棒子打了。

  蜘蛛精也是要吃唐僧,唐僧来化缘,一进门就发现不对,冷气阴阴,“这去处少吉多凶,断然不善。”蜘蛛精拿熬得黑糊的人肉给唐僧吃,唐僧道:“放我和尚出去罢。”众女怪那里肯放,把长老扯住,扑的掼倒在地,将绳子捆了,悬梁高吊,准备蒸了吃。

这样一看,其实只有5个女性对唐僧示过爱。

  唐僧在蝎子精的琵琶洞过了一个夜,蝎子精百般诱惑,弄了半夜,唐僧也未曾动念,结果被捆了起来。唐僧为何未动念?有两个原因:一,唐僧受不得惊吓,两腿筛糠,浑身无力。二,唐僧已经中了毒,面黄唇白,眼红泪滴,站都站不起来了,是由几个女童把他搀扶着的。所以,唐僧无法满足蝎子精。

  在无底洞,强逼成亲,唐僧真正做到了死也不从,为什么?他刚开始遇到老鼠精的时候,以为她只是个凡人女子,便救了她,后来听说她是妖精,已经吃了六个和尚,都是先骗奸后吃掉,第七个若不是孙悟空,肯定又被她先奸后吃了。所以唐僧害怕,不敢与她发生关系,否则有可能被吃掉。

  还有杏仙一回,没有半点害他的意思,唐僧也不敢答应。为什么呢?杏仙对唐僧低声悄语:“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几何?”可是,旁边还站着六七个大男人看着他呢!都纷纷劝唐僧快快答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唐僧是真君子,还是假君子,都是不可能答应的!

  最后一次玉兔精要和他成亲,刚一见面就被孙悟空破坏掉了。

  在取经路上的这14年,可以说,唐僧并没有桃花运,也没有破色戒。在这一方面,既不是因为唐僧有定力,也不是因为唐僧的器官功能有问题,而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具备导致的。

  只有女儿国一回,唐僧表现的非常坚定,是他自己主动放弃的,(但不能保证唐僧成佛后不去找她)唐僧一心要去取经,他说:我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去西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

  看起来好象是为了皇帝,可他一去居然是14年,唐太宗正等着他把经取回来好做法事解灾,但他并没有把皇帝放在心上,两三年的路走了14年,这就说明:皇帝究竟是死是活,他不会太在意,他取经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自己能成佛。只要他走到了就能成佛,所以迟一天早一天没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有5条:不杀,不盗,不诳,不淫,不酒。这五戒唐僧破了四戒,只有不淫真正做到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诳语,不饮酒这四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要求禁止性生活,禁止性幻想,则恐怕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难于做到的。所以,作者有意把唐僧写成这样一个怪人,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做不到,正常人不能做到的,他做到了。要想成佛,就不能把自己当人。

  其实,唐僧破不破戒,和他能不能成佛没有关系,决定权只在佛祖一句话。他担心破了色戒不能成佛,可是作者偏偏把许多妖怪神仙写成是有配偶的,这就说明有性生活也是可以成仙成佛的。

  作者更妙的是,女性要想成仙,还必须得破色戒!女性极难成正果,无论怎样修炼,就因为你是个女的,你就成不了正果,如果这个女性上进心很强,一定要成正果,那怎么办呢,不是像唐僧这样经历八十一难,而是把自己的身体奉献出来,送给唐僧这样能成佛的高级人员配合,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要。

  西游记中有两位女性要和唐僧交配的动机是为了成太乙金仙。

  太乙金仙在西游记中级别是很低的,孙悟空就是太乙金仙,他成仙的根本标志是封弼马温时授予的“仙箓”,所以太乙金仙的级别大概只在弼马温这个位置上。

  唐僧,眼看就要成佛了,有成仙这种进步思想的女性要是不和唐僧这样的人交欢配合,那么,永远也成不了仙,没有第二条路。



(62)沙僧为何不卖力

  沙僧给人的印象就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好人,取经走了十四年,基本上就没他的什么戏。这不免令人生疑,他究竟真的是个老好人还是假装出来的?

  如果他是假装出来的一个老好人,那么,他的动机、目的就是想通过伪装手段混进取经队伍,在里面搞破坏!可是,西游记看到结束,也没发现他使坏,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就只能把他定位成:真的是个老好人。

  在取经队伍中,沙僧的工作任务和孙悟空、猪八戒是一样的,负责消灭妖怪,保护唐僧,使取经队伍得以前进。

  可奇怪的是,沙僧居然没立功,一个大妖怪也没打死,功果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的工作业绩,猪八戒就经常向孙悟空要功果,或是干脆直接抢功果,沙僧他却没有。

  是不是沙僧的本事不济,打不过妖怪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本事:

  1.第二十二回:沙僧和猪八戒先斗了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又斗了两个时辰(四小时,即半天),不分胜败。这说明沙僧和猪八戒的本事是差不多的。而猪八戒比孙悟空也差不了多远,(两个可以从二更斗到天亮)。

  2.在花果山,沙僧见到假取经队伍时,只一招就把假沙僧打死了!可见身手是相当利落的。那行者恼了,轮金箍棒,帅众猴,把沙僧围了。沙僧在只身一人的情况下,对付一个行者和一群小妖,还能轻易逃脱!

  3.沙僧以前是玉皇大帝的保镖,功夫肯定不会差!

  这就说明沙僧还是有本事的,可他为什么就不打妖怪呢?

  从头看到尾,沙僧总是说,我看着师父,当师父被捉走后,他又说我看着行李,总之不肯卖力上前,再就是干脆让妖怪抓去,一上场打不了几下就束手被擒了。沙僧的实力不可能这么小。


沙僧不卖力,在取经队伍中有什么用呢?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怎么会被观音菩萨选中呢?

  我们从双向选择的角度分析:

  1)观音菩萨为什么会选择沙僧
  第八回,观音菩萨与惠岸走到流沙河时,沙僧跳出来就捉菩萨,并和惠岸交过手,观音菩萨这个时候就选定了他。

  这是菩萨选择的第一个人,菩萨此时是否决定了要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是不确定的,就算菩萨决定了要用悟空八戒,那悟空八戒是否一定就会答应?所以这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观音菩萨在此时选择沙僧,绝对是对他寄于厚望的,因为菩萨在此时只知道沙僧曾经是玉皇大帝的保镖,保一个唐僧应该没有问题。所以,观音菩萨选择沙僧,是有充足理由的。

  2)沙僧为什么会选择保唐僧

  沙僧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他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

  沙僧很痛苦,这个时候,菩萨说:“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观音菩萨开出了两个条件:教飞剑不来穿你,复你本职,这对沙僧来说,是相当优厚的,所以沙僧满口答应,成交了。

  三个徒弟中,观音菩萨最先看中的是沙僧,并且给沙僧开的价也是三人中最高的!这就说明菩萨本来是指望他来大展身手,降妖捉怪的。

  可是,沙僧加入到取经队伍后,一点也不卖力,基本上没发挥什么作用。这样一个混日子的人,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从孙悟空的角度看:经常帮忙打妖怪,又不争功,沙僧是个好人。
  2)从猪八戒的角度看:经常帮忙打妖怪,又不争功,沙僧是个好人。
  3)从唐僧的角度看:沙僧是个好人,唐僧从来就没批评过他。
  4)从观音菩萨的角度看:沙僧偷懒,很不卖力。

  沙僧一直跟着在走,尽管他不打妖怪,但依然是在履行合同,观音菩萨也不能单方面毁约,所以没把他这个只出勤不出力的人清理出去。

  沙僧他只出勤不出力,所以就没什么功果,最后封他做了金身罗汉,是三个徒弟中级别最低的,但是,他显然要比悟空八戒划算,因为他也是得了正果,而且他的投入最少。

  三个徒弟的投入与回报模拟值如下:

  悟空:投入95%以上的精力,付出了95%以上的行动。

  八戒:投入60%以上的精力,因为经常在困难时期想散伙,不是全心全意。不过他也有许多苦劳,又挑担子又降妖,在关键时候还是比较卖力的,付出了60%以上的行动。

  沙僧:反正他只是跟着走,不过在关键时候起到了稳定作用,投入了20%以上的精力。最不卖力,挑担子的时候较少,多数时候是八戒在挑担子。付出了20%以上的行动。

  这三个人都得了正果,按60分及格算,模拟值:佛=90菩萨=75罗汉=60

  悟空:投入95%以上。回报90
  八戒:投入60%以上。回报70
  沙僧:投入20%以上。回报60

  从中可以看到:在西游记中佛组织里混,

  1.从成绩看,付出越多,回报越高,付出越少,回报越低。

  2.从投入与回报的比例看,投入越少,回报率反而更高。

  什么是团队精神?这就是团队精神。一个健康的团队不仅仅要提供精英人才发挥能力的空间,更要提供闲杂人等混日子的空间。

  从外部环境看,取经团队允许有人混日子。但是,我们本着“理性人的第一选择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条最本质的原则来看,沙僧他不应该无所作为,他应该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地去打妖怪,以便获得更多的功果。

  但是,沙僧他放弃了,所以,有人说沙僧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不为功名所动,不受外界诱惑。我说这些都是屁话!这叫“非理性”!

  理性人的第一选择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既然沙僧选择了放弃进取,那就一定是因为放弃对他最有利,进取对他没多大利!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呢?从这一路上的表现中看不出来,那么,我们往前推,看沙僧是怎样被贬到流沙河的。



(63) 卷帘大将

  沙僧因为打破了玉皇大帝的一个杯子, 就被贬下界来, 并且受到酷刑: 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

  量刑过重, 很不正常。于是就不免被人怀疑他是个用苦肉计的卧底。

  沙僧是卧底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

  1) 说沙僧是如来佛祖安置的卧底
  证据是沙僧没喝子母河的水, 这个应该说不通。如来没有必要安排一个卧底在取经队伍里面, 因为有39个暗神一直在监视, 并且记账。再说, 就算如来想安排一个卧底, 也不可能把玉皇大帝的贴身保镖兼秘书安排下去。

  2) 说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卧底
  如果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卧底, 那么, 目的就只有一个: 破坏取经! 沙僧有没有破坏取经呢? 这要分两个部分看: 他加入取经队伍之前与之后。
  从他加入取经队伍起, 到取经结束, 并没有发现他破坏取经, 而且在关键时候还有挽救取经队伍的行为, 这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玉帝的卧底。
  沙僧在加入取经队伍前, 有过破坏取经的行为, 因为他曾经吃了9个取经的僧人。有人说那是金蝉子9次转世都被他吃了。这金蝉子的脑子不是进了水么? 每次转世后就专程跑来喂他?! 就一点也不改变策略?
  原文上讲:“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
  沙僧吃的这9个和尚是有道行的, 头骨比鹅毛还轻, 这9个和尚是分几次吃的, “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取经人总共只出现过“几次”。
  沙僧只吃了几次取经人, 这几次取经人中有道行的和尚共有9个。“几”是一个不确定的数目, “九”是一个确定的数目, 并且是最大的个位数。9个取经人是分几次吃的, 那就不是分9次吃的! 每次吃两三个, 才与“几次吃了9个”相附。

  所以, 这就不可能是金蝉子9次转世,

  沙僧被称为“久占流沙界吃人精”, 几乎是见人就吃, 吃人无数,而9个僧人和“无数”相比, 简直微乎其微! 说明沙僧的攻击目标是所有过路的人, 而不是只针对和尚!

  因为沙僧没有食物吃, 饥寒难忍,所以客观上破坏了早期的取经队伍。如果他是卧底, 他就不会对菩萨说这些事, 如果他是卧底, 他混进去后就应该搞破坏!

   现在, 当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的时候, 沙僧走上岸就捉菩萨, 动机是什么? 饿了, 准备吃菩萨充饥。

  但在他得知是菩萨的时候, 就收了宝杖,纳头下拜, 说了自己很痛苦的现状, 并向菩萨道歉:“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

  他受的罪最大, 但他并没有向菩萨求救。

  我们再看猪八戒:“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再看孙悟空:“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他们都是主动向菩萨说好话求救的。

沙僧没有向菩萨求救, 是菩萨主动要帮助他的。

  菩萨向他保证“教飞剑不来穿你。复你本职。”这两个条件时, 沙僧爽快地答应了, 并说“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这句话说明沙僧非常重视前程, 生怕误了。

  然而, 沙僧在取经路上的一贯表现, 毫无卖力进取之心, 又否定了他重视前程, 他压根都没幻想再回到天庭去官复原职! 就算后来封为金身罗汉, 也没像猪八戒那样表示不满, 职务高低无所谓。这就奇怪了, 沙僧究竟要什么?

  菩萨的两个条件: 1.教飞剑不来穿你。 2.复你本职。

  既然沙僧不看重第2个条件, 那么, 他必然看重的是第1个条件! 既然他这么看重第1个条件, 就说明“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的痛苦, 他已经无法忍受!

  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如此折磨他呢?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打破了一个杯子么? 不太可能! 猪八戒调戏嫦娥也只是贬下界来, 没有别的附加刑罚, (错投猪胎的责任是他自己, 不是玉帝), 难道沙僧犯的罪比八戒还大?

  如果沙僧真的犯了什么罪, 他贬下来就应该去投胎! 沙僧并没有投胎, 这就说明玉帝没有用明文规定的天条来处分他。那么, 沙僧在流沙河受罪, 就只能说明是玉帝用的私刑!

  玉帝和沙僧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呢? 有一首诗讲沙僧: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
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
  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豪杰人家做模样”, 沙僧是在地上修仙得道的, 曾经是许多人的偶像。长得帅, 功夫高, 被玉帝相中, 一步蹬天, 做了万神主宰玉皇大帝的保镖兼秘书, 并且允许他带兵器上朝。可见玉帝对他是最够意思的。

  孙悟空猪八戒的兵器都是老君炉子里炼出来的杀人凶器, 正规军用品, 而沙僧的兵器却不是的, 是一根赶面杖, 是哪的? 是月宫里的, 是月宫嫦娥家里的!

  “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

   沙僧怎么会有嫦娥家里的赶面杖? 莫非他在嫦娥家里吃过面? 这个东西不要说人间少,就是天上也少啊, 怎么就到他手里去了?! 莫非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如果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他又怎么敢把这个证据天天拿在玉帝眼前晃? 所以他与嫦娥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这就只有可能是玉皇大帝赐给他的, 即使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最多也和猪八戒一样, 依天条贬下界来。很显然, 沙僧犯的罪比这要严重的多!

  并且, 还不能公开宣判, 那就只会是这样一种可能: 他这个卷帘大将与王母娘娘卷到一起了!

  沙僧最有条件受到王母娘娘的引诱, 而玉皇大帝出入月宫与嫦娥幽会时, 就提供了他们幽会的时机。

  但有一次, 玉皇大帝该去月宫时没去, 是叫天蓬代替的, 而沙僧与王母娘娘不知道, 结果奸情败露了, 沙僧在慌乱中打破了一个杯子。

  猪八戒和沙僧这两个人都是那个时候贬下来, 八戒干玉帝的小老婆, 沙僧干玉帝的大老婆。八戒没干成, 处分轻些, 沙僧干成了, 玉帝要把他的心捣烂才解恨!

  沙僧在流沙河变得丑陋无比, 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已经是心死了, 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所以在取经中, 他就没有什么追求, 他最需要的是平静。



(64) 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唐僧是一个忠实的佛教徒, 从小受的是佛教育, 学的是佛理论, 西游记第十一回说他: 自幼为僧, 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这至少可以说明唐僧的本职工作、业务能力都是不错的。但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 干一行精一行(外在行为), 干一行厌一行(内在心理)。

  任何一个人, 从事任何一个行业, 只要你熬的时间够长, 那么, 在外人看来, 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你就是这方面的内行! 同时, 也正因为你熬的时间长了, 你的怀疑心、厌烦心就会越来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时间长了, 称他为圣僧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可他究竟有没有对自己的信仰怀疑过? 动摇过?

  在乌鸡国的时候, 一天晚上, 三藏道:“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这也从侧面说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扎实, 自上路以来, 修行其实很少。谈到修行, 唐僧并没有什么修行, 我们所能看到的, 他只是在要赶路, 要取经, 要成佛。

  大家看西游记, 总是赞扬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这一点不假, 尤其对他这个先天胆小, 到最后还在惊呼“大王饶命”的人来说, 更是难能可贵! 然而, 殊不知这种抗争精神, 正是佛家所反对的!

  佛家讲放下, 无执, 无欲, 无求, 唐僧做到了吗? 若真的做到了, 他就该静心清修, 而不该去取经!

  第六十四回, 拂云叟与唐僧谈禅机时, 讥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忘本参禅,妄求佛果,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什么?

  唐僧没有表示异议。他还是继续朝着他的方向奔, 并且, 他最终成功了, 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认可赞同, 因此, 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这种精神是世俗的, 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 如来封受给他的那个佛果位, 仅仅只是一个职位, 也是世俗的。并不是佛学意义上通过修行悟证成佛的。

  如果说唐僧有什么修行的话, 在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就是他的修行, 这种世俗的修行其实和我们大家一样, 朝着目标前进, 克服其中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因此, 看起来作者是在写宗教里的修行, 其实写的是世俗里的修行, 是看唐僧怎样努力克服困难, 获得一个职位。

佛经上讲佛界是平等的, 可西游记偏偏把佛界设计成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佛经上讲修行不要执著, 可西游记偏偏把唐僧设计成一个坚定执著的取经人, 佛经上讲普度众生, 可西游记偏偏说取经是给唐太宗解灾的。佛经上讲明心见性自证成佛, 可西游记偏偏说唐僧见如来倒身下拜后, 由如来封授职位而成佛。

  是作者不懂佛学吗? 不是, 作者根本就不是在讲宗教, 讲的是世俗, 是社会, 是组织。

  唐僧一心要奔向这个组织, 从上路起, 到到达止, 这才是他的修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他有没有对自己产生怀疑? 产生动摇? 有没有对他所向往的那个组织产生怀疑? 产生动摇? 答案是肯定的。这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第八十一回, 唐僧病了, 按说小病养几日再走也无妨, 可偏偏唐僧打退堂鼓了, 他要写一封信叫孙悟空送给唐太宗, 他不去取经了! 他决定放弃, 这是他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 产生怀疑动摇最大的一次, 他也在不断地反省总结啊, 这样走下去, 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从第九十一回起, 离如来佛越来越近了, 作者开头第一句话写道: 话表唐僧师徒四众离了玉华城,一路平稳,诚所谓极乐之乡。

  “一路平稳,诚所谓极乐之乡。”这句话放在第一句的位置上, 就是“置顶”了, 吸引大家的眼球, 都来看看极乐之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从这个地方起到雷音寺, 都是如来的范围。

  四众遇到一个和尚,对唐僧作礼道:“老师何来?”唐僧道:“中华唐朝来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搀起道:“院主何为行此大礼?”

  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

  唐僧笑道:“惶恐,惶恐!”

  居住在极乐之乡的善人,都指望修到中华地托生。搞笑不?!


元宵节, 众僧陪唐僧进城里看灯。有三盏金灯, 缸来大小,每缸有酥合香油五百斤。三缸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将有五万余两, 此间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户甚是吃累。一过夜,佛爷现了身,油就没了。

  八戒在旁笑道:“想是佛爷连油都收去了。”众僧道:“正是此说,满城里人家,自古及今,皆是这等传说。但油干了,人俱说是佛祖收了灯,自然五谷丰登;若有一年不干,却就年成荒旱,风雨不调。所以人家都要这供献。”

  收油的是三个犀牛精, 他们究竟是佛是妖? 不太好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帮如来佛祖收油! 自古及今都是这样收的, 人们也都说是佛祖收了, 佛祖既没有澄清事实, 也没有惩罚他们, 还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继续收!

  孙悟空降服了三个犀牛精后, 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户都来酬谢。唐僧吩咐道:“悟空,瞒着那些大户人家,天不明走罢。恐只管贪乐,误了取经,惹佛祖见罪,又生灾厄,深为不便。”

  “惹佛祖见罪,又生灾厄。”唐僧算是彻底认清了如来, 他一有灾, 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 又是领导存心在鬼搞!

  第九十五回是捉最后一个妖怪玉兔精。第九十八回至结尾, 是讲见真如成正果, 夹在中间的第九十六、七回, 讲寇员外, 没有妖怪。

  作者为什么要在见佛祖之前安排这样一回没有妖怪的故事? 许多人反映这一回没什么意思, 不好看。错了, 作者有意安排是有寓意的。

  寇员外是个有钱的大善人, 从四十岁开始斋僧, 直到六十四岁。斋僧, 就是管和尚白吃白喝, 二十四年间,已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员, 加上唐僧四人, 正好一万名圆满。

  这个故事想说的是, 你信佛斋僧, 一圆满, 立遭杀身之祸! 钱财被强盗洗劫一空。如果不是遇到孙悟空, 那个大善人绝对活不过来! 孙悟空是个恶言恶语逞强好胜的凶顽之徒, 作者却有意安排他在西游记中救活了好几个人!
  
  孙悟空当了十几年的和尚, 基本上没说过什么善话, 没积什么口德, 为什么? 他根本就不信佛理论那一套! 如来佛理论提倡行善, 唐僧天天把善字挂在嘴上念, 你猜孙悟空怎么说的?“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一行善, 命都没了。

  八戒、沙僧呢? 信佛不? 信如来佛理论不? 跟唐僧做了十四年和尚, 一句经也不会念! 连装装样子都不会, 我可以肯定地说, 最后都成了正果的时候, 他们还是不会念经! 就这种业务水平的人, 还不是在取经!

   其实, 早在车迟国界过通天河时, 唐僧问那些在冰上走的人往那里去, 陈老道:“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大家都失去了信仰, 大家却都往那个不太信任的地方奔!因为有利, 这才是正常的, 理性的。



(65)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唐僧来到雷音寺取了哪些经呢?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云: 共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经名我就不复制粘贴了, 占篇幅。具考证,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取的确实是这些经, 不过这不重要, 我们还是来看西游记。

  当时, 唐僧在负责传经的阿傩、伽叶两位老同志的陪同下, 参观了藏经宝阁后,两位老同志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三藏一听就傻了, 他确实没攒什么钱, 回答道:“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挑了两担,下山去了。

  这次传的是白卷。悟空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抠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

  四众急急回山。



佛祖笑道:“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即叫阿傩、伽叶,再传有字的真经。

  阿傩、伽叶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再次勒索, 佛祖已经表态了的, 你再向谁告去? 三藏无物奉承,只得把唐王亲手所赐的紫金钵盂送给他们, 双手奉上道:“今特奉上,聊表寸心。”那阿傩接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伽叶才去传经。

  唐僧终于把经取到了。但是, 准确的说, 那几大卷,几大驮,几大捆, 几大担,都是中华大唐国长安唐太宗收。唐僧不过是个邮递员, 帮唐太宗送了一趟货而已。

  唐太宗天天盼他取经回来, 好重做水陆法会, 超度亡灵, 以解杀戮之灾。终于盼回来了, 太宗道:“御弟将真经演诵一番,何如?”唐僧便于雁塔寺登台,方欲讽诵,忽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唐太宗只好又选高僧,修建水陆大会,看诵《大藏真经》,超脱幽冥孽鬼。

  唐僧取的那个经并不是他的经, 那是唐太宗的经, 那些经里究竟写的都是些什么妙法, 他还没来得急看呢, 扔下就走了, 他已经修成正果了, 得快快赶去接受如来佛祖的封赐!

  唐僧的修行历程如下:
  1. 由金山长老启蒙, (见附录)
  2. 由观音菩萨点化, (见第十二回)
  3. 由乌巢禅师传授, (见第十九回)
  4. 由孙悟空具体指导, (穿插各回之中, 太多)
  5. 由如来佛祖封授。 (见第一百回)

  如果唐僧没有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 那他是成不了佛的。如果唐僧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 又有孙悟空的保护, 其实就可以成佛了。那么, 有没有乌巢禅师传授给他的《心经》, 与如来佛祖封授不封授, 并不存在任何关系。

  所以大家看西游记都不太重视乌巢禅师这一段。

  其实呢, 唐僧取的经, 早在第十九回就已经取到了, 他取的是乌巢禅师的经, 这个经才是唐僧的。唐僧一直修行的就是这个经, 这个经不是如来佛给他的。当然, 如来佛也没那么死板, 无论你学的哪一套, 都是可以来任职的。

  唐僧一路上念的都是《心经》, 无论他达到哪层境界, 都是他自己个人的修为, 这与如来封授给他的那个职务是两回事。好比我们今天学位与职位的关系。

  唐僧的学位达到了什么级别呢? 第九十八回, 凌云渡脱去凡胎, 标志着他终于从一个凡人成了仙, 这个仙大概是最低层次的, 仅仅只是身轻体健, 可以飞了, 应该还不回具备孙悟空猪八戒那样的变化功能。

  唐僧脱去凡胎, 是接引佛祖指导他完成的, 这与《心经》的关系也不大, 那么, 乌巢禅师传授给他的《心经》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可见, 这个经没别的法力, 只是专门用来度过一切灾厄苦难的。

  前面我们讲过, 神仙们的口诀都是些密码, 一输入密码, 程序立即启动, 马上发挥功效, 这个《心经》也是的, 是由二百七十个字组成的密码, 当遇到灾难时, 须连续完整的一次性输入, 一切灾难都可以化解掉。

效果究竟如何呢? 唐僧一路上逢各种大难小灾, 做过了无数次的试验, 经验证: 一切OK! 无一例失败, 成功率100% 。


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开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和结尾的咒语, 都是不翻译的, 因为怎样翻译都不足以表达原意, 所以干脆就不译了, 他只表音, 读音当然不是今天的普通话, 而是古长安发音。

  如果确实不会读的话, 我来注个音, 以方便大家, 我既不翻译, 也不讲解, 以免误导, 我只是注个音。

  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 萨婆 诃!
  注音: 给他, 给他! 把那给他, 把那些给他! 不提舍不得呀!
  此乃解灾渡厄之妙决也。    

放心注册,GeeKaa不会虚耗你半点时间,你只会发现更多乐趣。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