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应有的功能以及关于豆瓣是国内SNS的无冕之王
本主题由 纵云 创建于 2008-11-12 23:10:522008-07-28 14:47:38 来自: wiswood (合肥)
今天又收到一封we@link发来的邮件,说某某想与我建立连接,我看了看删掉了。尝试用过一段时间,不过最终发现这类所谓网络社交工具其实对大多数人没有价值。
相比之下,一开始只说自己“分享读书”的豆瓣网作为一个社交工具来说,反而更有效。
我在想为什么。于是到几个主流的SNS转悠了一圈,注册,并浏览了界面和功能。其中包括we@link(即若邻网)、LinkedIn、校内网、聚友网(Myspace.cn)以及大名鼎鼎的facebook。
得到的结论是,这些SNS网站就所谓建立及保持人脉而言所在的层次不一,起到的作用不一,其中有些(如若邻网)即使是有先发优势,若按现有的思路下去只怕是走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网站对人际网络理解的层次太低。
我总结一下,SNS网站提供的人际网络服务应有以下三项功能:
1、交换信息。即让成员将自己的真实信息提供出来,并创造平台使其相互交换。我所浏览的所有网站都要求用真实信息注册,并且极力怂恿你首先用既有的网络来构建网络上人际网络,如gmail的联系方式、校友等等。所有的SNS服务商都提供了此项功能。
2、区分人群。一个效率高的SNS平台,应该创造一种机制,使得人群能够自然得到区分,即把潜在的有可能相互感兴趣的成员用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通过不断地形成一个个子人群来帮助成员高效率地扩充自己的人际网络。这可能是把有共同兴趣的成员聚集在一起,也可以是把存在商务合作可能的成员聚集在一起。现有的 SNS服务在这方面做得太少。若邻网除了大家相互发个邀请信表示想认识之外,就只有相互转发或者评论一下文章,这样也许可以产生某些活跃分子,却远无法有效区分出对某一个人可能感兴趣的人群出来。校内网对成员的信息进行了整理,这样便可以帮助用户去在与自己相关的人群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但也仅限在校友、相同城市、相同企业这样的层次,而且有个非常大的局限在于这种对人群进行区分的方式主要是建立在用户原有的人际网络基础上的,没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3、提供活动。人际交往绝不是双方互递个名片,而是需要进行沟通,进而产生了解,发现交往的需求,然后发展并保持交往关系。这些环节的达成,没有一个是在互递名片、互通信息那一瞬间完成的,载体是必需而且关键的。人际交往中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共同活动,也就是双方共同参与的事项或者安排。没有活动,就发展不出真实有效的人际网络。活动可能是线上的,也可能是线下的。一起玩个在线游戏是活动,组织出去郊游是活动,BBS上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是活动,约在周末一起吃饭唱歌是活动,共同在wiki上修改一篇文章也是活动。只有活动才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也只有建立在共同活动基础上的人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因为找到那个人跟与那个人建立并保持关系是两码事。若邻网和LinkedIn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差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交换名片的人才市场,连个 PARTY都没有。facebook运用开放策略让用户自己开发了许多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的小工具,这是抓住了线上互动的精髓,由于仅限线上,互动的层次并不深,但却的确给用户提供了足够多的用于保持联系的载体。我认为也是其开放策略的精髓。
把这三个方面功能都做好的SNS平台并不多, facebook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校内网是模仿facebook的,相信将来会比国内其他几个标榜SNS的网站做得好一些。不过在我看来,真正的 SNS平台其实并不止这些明确标榜自己是SNS的网站。某种意义上,像豆瓣网,甚至wiki、以前的BBS,都有SNS的踪影,而且我认为,豆瓣网甚至是目前国内SNS做得最成功的一个。
也许可以这么看:豆瓣网所有功能的核心,其实早已不是书籍的评论,而恰恰就是共同活动。共同评论一本书,共同参加某位豆友发起的活动,加入一个小组讨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任意一个话题(注意是“任意一个”,豆瓣的小组像以前的BBS,但却有根本区别:任意一个豆瓣的成员可以就任意感兴趣的话题设置一个小组,包括可以对相同的话题设置重复的小组,以前的BBS是以主题为核心的,但很多豆瓣小组却多少有了以人际为核心的意味。)豆瓣网通过“兴趣”对人群进行了区分,也许单一了一点,但却有效,因为这恰恰是人们在人际中首先寻求的最重要的因素。豆瓣网所有的功能几乎都能够帮助用户认识新朋友,或者让用户与自己的朋友保持一种互动。因此我们可以说,豆瓣网是国内目前SNS平台的无冕之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06489/
放心注册,GeeKaa不会虚耗你半点时间,你只会发现更多乐趣。 | 立即注册 |